“机器人+”大时代来临,各地按下“加速键”
加入高工移动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仅限移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近日,浙江省经信厅公布了《2023年度浙江省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和“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其中包括浙江省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16项和“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12家,申报单位包括海康机器人、杭叉智能、国自机器人、华睿科技、蓝芯科技等移动机器人企业。
同一时间,《东莞市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第一批)也进行了公示,围绕工业智能、公共服务、特种行业三大领域的应用,评出了31个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申报单位包含了伯朗特、拓斯达、亿嘉和等机器人企业。
自年初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来,各地都针对机器人产业出台了具体政策,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场“机器人+”的竞赛正在快速推进,高工移动机器人梳理了各地相关政策,并从中总结出了几大趋势。
01“机器人+”深入全国各地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分析,根据我国行政和地理区划方式,结合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及特色,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分布已逐渐形成鲜明的区域格局,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和西部共六大区域。这些区域面对“机器人+”政策时,往往能快速做出反应。
上海:
3月中旬,上海公布了第一批《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成为第一座针对机器人产业出台具体政策导向的城市。
文件提出力争到2025年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目录》中有40余家企业入选,工业智能领域应用的企业为14家,占比超30%,位列榜首。移动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7家,例如快仓智能、木蚁机器人、仙工智能、飒智智能、东庭自动化、诺亚木木机器人等。(详情点击 “机器人+”哨声吹响后,上海多家移动机器人企业起跑)
河北:
3月,《河北省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实施,政策从聚焦市场、招商、研发、人才、统筹方面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其中重点支持唐山、廊坊市精准对接省内外优势机器人企业和研发机构,加速创新成果在河北转化和产业化、建设机器人研发平台、高能级技术创新中心和机器人检验检测平台、建设一批机器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谋划设立机器人产业基金群,形成省市协调联动的股权投资体系等。
北京:
5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到2025年,北京市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示范场景、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5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方案聚焦发展“1+4”产品体系,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
《方案》将构建人形机器人与医疗健康、特种、协作、仓储物流机器人的“1+4”产品体系。其中,计划将组建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成立人形机器人产业开放联盟、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
方案着力提升机器人关键支撑能力,增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等产业基础能力。实施产业基础提升工程,聚焦高效传动、驱动、控制零部件,先进传感器,高性能专用芯片,高承载、高灵活性执行机构,基础和应用软件,前沿基础零部件等机器人产业基础提升。
浙江:
浙江省在1月份便发布了《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重点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
方案提出到2025年,由4个世界级先进产业群、15个“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以下简称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一批高成长性“新星”产业群等构成的“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基本形成,“浙江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持续领跑全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1/3左右……到2027年,“浙江制造”在全球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的位势明显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稳步提升,“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2万亿元,超1000亿元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达到20个左右,世界一流企业达到15家左右。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浙江省也将对一批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和应用标杆企业进行扶持。(见文后附件1)
东莞:
据报道,2023年一季度,东莞全市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6.4%。装备产业是东莞市仅次于电子信息的第二大战略性支柱产业,2022年产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达1193亿元,共有规上工业企业3859家,拥有庞大的体量。截至2022年底,东莞全市共有各类机器人生产制造企业主体超4600家。
近日,《东莞市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第一批)公布,其中大部分应用场景集中在工业领域。(见文后附件2)
上海、北京、唐山、廊坊、东莞等,都属于机器人发展的潜力地区,其产业规模、基础配套、产业链生态都相对完善。
例如唐山机器人以高新区为核心、丰南区为驱动,已形成以焊接机器人及系统集成、特种机器人和传感器为发展重点的产业体系。廊坊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香河县,产品主要涉及产业链中的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减速器、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等多个领域,已初步形成产业链。
东莞形成了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和谢岗镇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两大主要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涵盖智能系统、本体和系统集成商、零件设备等。
以这些区域为辐射带动,将会带动全国机器人格局的发展。
02 “机器人+”进入千行百业
《“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聚焦十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
工信部、发改委、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的《智能监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也提到,到2025年,行业应用显著深化。推动100个以上智能检测装备示范应用,培育一批优秀场景和示范工厂,深化智能检测装备在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电子、钢铁、石化、纺织、医药等8个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在政策密集出台和市场不断成熟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持续向好,已成为驱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
以建筑机器人为例。4月,苏州市住建局印发《苏州市2023年度智能建造推进工作要点》,文件提出率先推广建筑机器人应用,制定建筑机器人推广政策。
文件要求试点项目先行应用建筑机器人。2023年5月起,政府投资房建工程单项5万平方米以上项目,应率先试用成熟建筑机器人;至2023年底,全市单项5万平方米以上房建工程项目全面使用建筑机器人辅助施工。
高工移动机器人判断,今年也是建筑机器人由冷及热的转折。4月底,筑橙科技获近亿元A轮融资,拉开了今年国内建筑机器人企业首次融资披露的帷幕。不久,成立两年的建筑机器人研发与制造商领鹊科技也宣布获得近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
筑橙科技、领鹊科技都由XVC领投,其合伙人胡博予曾表示,“建筑和装修是一个市场规模高达数万亿的行业,机器人技术在这一行业的落地应用是一个天花板极高的创业赛道。但这一赛道也对自动化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因为建筑和装修的需求分散在无数种场景中,有大量特殊情景(cornercase) 需要进行针对性训练。”
目前我国移动机器人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政策利好的推出结合资本入场,将进一步催热移动机器人赛道。
而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到家具、食品、建材、纺织、铸造等传统行业,工业机器人有效解决了精密加工难度大、招工难用工难以及恶劣环境高风险作业等行业痛点,实现了人与机器的协同发展。
据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从2013年的25个行业大类、52个行业中类扩展到2021年的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
随着“机器人+”政策的深入推进,移动机器人将为更多产业赋能。
03 透视几大趋势
据GGII预计, 到2026 年,中国移动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35 万台,复合增速超40%,市场规模将超过370 亿元。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复合增速超36%。
从今年的政策中,我们能看到几大趋势。
一是集群化与平台化。各地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深挖机器人成熟、新兴和潜在应用场景,不断完善机器人产业链。
二是硬件先行,加速推进核心零部件发展。目前我国机器人发展呈现“硬件先行”特征,尽管国内企业已能生产绝大多数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但国产零部件的质量、成本、稳定性与国外产品仍有较大差距。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着重强调了要增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等产业基础能力。
三是促进制造业升级,提倡低碳工厂、绿色制造。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提到“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在推进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建设低碳工厂、实施绿色制造是必然之路。
附录
备注:文中附件1、附件2详细目录见下图。
2、《东莞市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第一批)
往期回顾
移动机器人一季度监测:订单整体增长30%
GGII:2022年度移动机器人市场数据解析
打造小时级交付!艾吉威“数字云化小千斤”凭何屡获复购?